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9月22日這天,25歲的簡世成從云南來到北京,走上了領獎臺。強力鎂光燈的照射讓這個即使在臺下也不善言辭的大男孩很不適應,但他還是高高舉起手中“微公益之星”的獎杯,靦腆地沖著觀眾微笑。
在過去的兩個月中,這名來自云南省尋甸縣柯渡鎮(zhèn)的大學生村官,與他的“芯火燎原”團隊一道,利用微博平臺,幫助當地農民成功地賣出了7000多斤板栗,增收14000多元。
“就是想利用IT技術把當地的土特產推廣出去”,簡世成說。他所在的村子盛產板栗卻又地處偏遠。通過微博平臺宣傳推廣,簡世成幫村民在網上直接銷售板栗。沒有了收購商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一公斤可以多賣1、2元錢。如今,村里大約2/3的村民接受了微博賣板栗的途徑。
與簡世成一同登上領獎臺的,還有“阿里母嬰關愛團”、“安全海豚會”等17個民間公益組織。這些熱心公益的團隊項目迥異,分布在環(huán)保、教育、社區(qū)、數字鴻溝等多個領域,但是,使用微博進行宣傳、組織和協助執(zhí)行是他們共同的特點。
互聯網上,由新媒體技術引燃的公益活動的星星之火,漸具燎原之勢。
“微公益”也能“做不凡”?
“微公益,做不凡”,這是這場由聯想(微博)集團組織的“微公益大賽”的主題。
“微公益,做不凡,燃燒我們心中的愛,串連愛心,成就夢想。”4名來自公益組織“殘疾人音樂發(fā)展計劃”的盲人歌手在頒獎現場動情彈唱。對于這些失去光明的人而言,在微博的幫助下,引導更多殘疾人朋友走進音樂世界,不僅是對他人的幫助,更是自我夢想的實現。
主辦方解釋說,所謂“微公益”有兩層含義:一是在微博這個平臺上做公益,二是鼓勵激發(fā)人們挖掘身邊微小的社會需求,并且通過自己切實的行動,表達愛心和傳遞愛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微公益更是一個草根公益、民間公益。
“與其在微博上‘微抱怨’,不如腳踏實地地做些‘微公益’?!甭撓爰瘓F品牌溝通部總經理陳丹青這樣表述她的理念。
事實上,類似的公益大賽,聯想自2007年以來已經嘗試了多屆。但與微博結合則是頭一回。對于這種基于人際傳播的互聯網應用,陳丹青也感嘆其“威力巨大”?!皼]有任何平臺能像微博這樣,讓一項公益活動如此激起公眾的熱情”,她說,“微博吸引了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也讓此次大賽的項目質量大大提升”。
公眾參與的熱情超過了許多人的想象。自7月18日啟動以來,這項活動通過微博征集到了41000余份公益方案,“微公益”標簽獲得了520萬人次的瀏覽關注,羽泉、董路、宋佳等300多位名人踴躍轉發(fā)。
許多公益方案的內容算不上“宏大”,有些更接近于“身邊的好人好事”。華南理工大學大四學生錢進,發(fā)起了“隨手拍解決自行車出行障礙”活動,通過拍照上傳微博的形式,關注廣州市機動車霸占自行車道、自行車亂停亂放、自行車道維護等現象。另一個來自四川的公益項目“彩蝶計劃”則試圖收集鄉(xiāng)土童謠,“為現在以及未來的孩子們留住文字、留住聲音”。
“愛心不分大小,行動不分先后”,是這次“微公益”大賽的感召語。
今年3月,據央視報道,貴州黔西縣建中鄉(xiāng)紅板小學有2/3的孩子因路途遙遠和家庭困難吃不上午飯。面對電視鏡頭,貴州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朱靜和同事們決定發(fā)起一場名為“午餐援助計劃”的愛心公益活動。志愿者們注冊了名為“快樂微基金”的微博,網友可通過微博聯系,并通過網絡支付平臺在線捐款,認購午餐。如今,“快樂微基金”已經擁有超過5800名“粉絲”,籌款超過170萬元,為多所貴州貧困山區(qū)小學的孩子送去了午飯。
“每個人的一小步,積累在一起,都是社會公益事業(yè)的一大步”,陳丹青認為,微博“讓愛心更有力量,讓有能力有愛心的人更好地參與公益”。
公益行動的“微成長”
互聯網上,“微公益”這個詞并非自聯想始。
據新浪公益頻道主編崔洪霞回憶,2009年秋,我國西南部分地區(qū)遭遇大旱。新浪公益發(fā)起了旨在為干旱地區(qū)捐水井的“思源水窖”行動,并通過其時剛剛興起的微博平臺,迅速獲得了包括李開復、馬云等名人在內的大力支持,成功進行了募款?!斑@差不多是我們將公益與微博結合起來的最早嘗試”,崔洪霞說。
2009年12月,中國第一家微公益互動社區(qū)――茶缸微博在上海成立。其理念是“積少成多、聚米為谷”。網友每發(fā)表一篇微博,該網站就會捐1粒米。每當統(tǒng)計捐米量達到5公斤后,專門的愛心米小組就會去市場買回一袋等量的米,再通過與慈善機構合作捐給貧困家庭。截至發(fā)稿,茶缸網站共捐出527.5公斤大米。
在新浪微博事業(yè)部運營高級經理劉新征看來,利用微博平臺做公益優(yōu)勢明顯:一是降低了推廣成本,二是降低了組織成本,三是降低了從事公益的參與門檻?!皣^即力量,轉發(fā)一下也算是參與了公益。”
與傳統(tǒng)媒體乃至傳統(tǒng)網站相比,微博不僅技術門檻低,更有著傳播迅速的優(yōu)勢。“普通用戶在博客上寫一篇文章,很少有人看,寫一則微博,卻可能通過人際網絡口耳相傳,得到千萬次轉發(fā)”,劉新征解釋說。對于旨在呼吁公眾參與的公益活動而言,微博的這個優(yōu)勢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缺少資金、人力的草根公益組織來說,微博提供了急需的宣傳工具。“微博簡單易學、操作成本低、無時空限制,很適合大多數人,擁有一部手機就能開通”,簡世成說。
錢進則認為“用微博做實事,是一件很有創(chuàng)意的事情”,因為“我們是一個小團體,資金不很多,用微博來做的話,就使得信息成本大大降低”。
微博在溝通、組織方面的便捷特性也為公益志愿者們所看重。多年從事鳥類保護的康大虎介紹說,在野外工作,利用微博對鳥進行物種鑒定變得十分方便?!翱吹揭恢圾B,用手機拍下來傳到微博上,再利用微博的@功能,實時聯系相關專家,立刻就能知道這種鳥屬于什么種類。”
就連傳統(tǒng)公益機構也紛紛將眼光轉向這個新興的自媒體平臺。如今,僅新浪微博上就已有全國1000多家公益組織入駐。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微公益”,可以得到120余萬個結果,而在百度上搜索結果超過750萬。
“微公益”背后的“大格局”
“新媒體,微公益,大格局”,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師曾志用這幾個關鍵詞概括她對“微公益”的認識。
在師曾志看來,微博這樣的新媒體的勃興,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信息獲取的便利,也增加了行動的可能。人人參與“微公益”的背后,是中國公民社會興起的“大格局”,“越來越多的人以自身努力積極參與到社會建設中來,以自己的力量改善生存環(huán)境,服務社會”。
事實上,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工具從事社會公益,在西方國家亦不鮮見。今年8月,英國倫敦發(fā)生騷亂后,志愿者們就利用Twitter等社交網絡工具,積極幫助警方尋找犯罪嫌疑人線索。8月9日,一個名為“清理倫敦”的賬號成功組織上千名志愿者走上街頭,開展修復和清掃工作,恢復社會秩序。
公益界人士普遍認為,2008年我國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地震、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等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推動了一波中國民間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熱潮?!?008年是慈善捐贈的爆發(fā)年”,崔洪霞說?!斑@與互聯網的普及和發(fā)展也有著密切的關系?!?/P>
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造成信息堵塞,許多求助、尋親信息只能通過互聯網發(fā)布。此后的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突發(fā)事件,則點燃了全民公益的高潮。
在師曾志看來,公益也是一個傳播和擴散的過程?;ヂ摼W則可以“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做更多更好更大的事情”,“類似微博這種新媒介,可以使熟人社會慢慢地向陌生人社會轉型。陌生人之間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友愛,整個社會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趨于和諧”。
“每一個草根都被動員起來,公益就有了空前的能力”,劉新征說。
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秦州也給予“微公益”高度評價:“通過當代傳播的最新技術,微公益放大了善念善舉,傳遞了一種人人公益的理念,這對于推動中國民間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中國公益事業(yè)的全新局面,甚至對于促進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的變化,都有積極意義?!?/P>
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微公益”轟轟烈烈的背后,亦面臨諸多困境。
首當其沖的是部分網友對公益主體的質疑?!半S手拍自行車出行障礙”的組織者錢進說,項目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市民并不了解,就會有疑問:拍了照片,有沒有效果?這么做值不值?
微基金剛開始做“免費午餐”公益活動的時候也遭來諸多質疑。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會懷疑,自己捐贈的款項或是認購的午餐到底能否送到小學里面去?
面對誤解,朱靜會和其他志愿者耐心地為網友解釋,但“有時候仍然會特別沮喪”。如今,她和微基金每個星期在微博上公布一次捐贈的數額,每個月會派出志愿者從學校里拿回各種消費單據,并在微博上進行及時的信息反饋,試圖用進一步的公開透明化解質疑。
“一個人做公益憑什么?你比別人好在哪里?”劉新征分析說,“唯一的辦法是你必須透明,接受監(jiān)督,接受合理不合理的種種質疑。這也算是‘微公益’的一個好處”。
崔洪霞分析說,現實中,從事“微公益”的多是民間的草根組織,缺乏嚴密組織,缺乏嚴格的監(jiān)管制度,久而久之,很容易出現賬單漏洞,進而損害人們對于公益事業(yè)的信心?!皬囊粋€善念到一個項目,要走的路太長”,她說。
一些“微公益”項目則暴露出沖動、缺乏嚴謹論證的缺點。就連年初沸沸揚揚的“隨手拍解救兒童”,也引發(fā)了侵犯兒童肖像權、隱私權的爭議。
秦州認為,“通過微博這個平臺來進行社會動員與組織活動,雖有方便、快捷之效,但網絡與數字媒體所具有的信息不完全可靠性也是難以避免的”。
“微公益大賽”評委之一、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趙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微公益”是對傳統(tǒng)公益形式的補充,兩者可以形成很好的平衡。比如,“有的人沒有機會接觸互聯網,有的人并沒有物質能力去擁有電腦,這些都限制了‘微公益’的實施”。
多名“微公益”志愿者表達了與政府及傳統(tǒng)公益機構合作的愿望?!跋M軌蛴靡荒甑臅r間,把‘隨手拍’建成一個市民和政府合作溝通的平臺?!卞X進說。
今年年初,由微博網友發(fā)起的“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迅速形成輿論焦點。不久后的4月12日,公安部在全國啟動了為期6個月的來歷不明兒童集中摸排行動。6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了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
“希望有關部門給‘微公益’潮流以更多關注。讓草根的自發(fā)努力,和政府的工作形成良好互動,共同推動社會管理的進步”,崔洪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