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近日,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偵破一起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案。6000余條“精確”的個人貸款信息流出,幾經加價銷售。而信息的源頭竟然來自銀行內部。
記者今天從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獲悉,今年以來上海公安機關共偵破信用卡詐騙案件8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760余人,挽回經濟損失2000余萬元。
2015年7月至8月,犯罪嫌疑人胡某看到了個人銀行信息的巨大“利潤空間”。于是他找到在某銀行供職的李某和王某,利用二人職務之便,通過該銀行的個人貸款查詢系統(tǒng),非法查詢他人銀行征信信息6000余條,并以每條約30元的價格將這些銀行征信信息出售給陳某。
而陳某高價收到這些信息后,再以每條45元至50元不等的價格,轉賣給齊某等人。齊某獲取這些信息后再將信息以每條超過50元的價格轉賣給陳某、劉某等人。警方循線追蹤,一舉抓獲犯罪嫌疑人10余名,目前該案已移送檢察院處于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
事實上,非法獲取公民信息只是第一步。將這些信息“深加工”之后,犯罪嫌疑人會利用這些信息實施各種犯罪,例如有不法者就利用這些真實的征信信息冒充讓人申請信用卡。據公安部門介紹,近年來辦理的銀行卡犯罪案件中,已經呈現出三個明顯的特征和趨勢——
依托互聯網作案。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yè)迅速發(fā)展,互聯網支付功能不斷強大,銀行卡犯罪更多地從傳統(tǒng)的ATM機、POS機等線下支付渠道,向電商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等網上支付渠道轉移。依托互聯網實施犯罪,輕松突破傳統(tǒng)作案手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實現跨地區(qū)甚至跨境犯罪,并可利用網絡虛擬身份掩飾真實身份,再加之電子證據極易滅失,因此更具隱蔽性。
信息泄露渠道多樣化。目前互聯網冒用、偽卡盜刷等類型銀行卡犯罪案件發(fā)案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銀行卡信息泄漏渠道越來越多樣化。有的不法分子通過在POS機等支付終端加裝盜碼裝置竊取銀行卡信息;有的利用餐飲行業(yè)服務員身份掩護側錄顧客銀行卡信息;也有銀行或電商平臺工作人員監(jiān)守自盜,利用職務之便竊取銀行卡信息。
銀行卡犯罪“產業(yè)化”。當前,涉及銀行卡信息的竊取、買賣、傳遞、使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均有可能被犯罪分子趁虛而入。不法分子通過各種非法渠道竊取公民個人信息及銀行卡信息并大肆兜售獲利,并使公民信息在互聯網平臺匯集成信息交易數據庫,最后利用上述信息,實施信用卡詐騙等犯罪活動。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偵破一起特大跨省信用卡詐騙案正體現了這些明顯的特征和趨勢。
2015年11月以來,匡某、唐某等人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大量公民身份證及銀行征信報告,與顏某、韋某等人利用這些征信報告信息偽造信用卡申請材料,再招募劉某、鄧某等十余名辦卡人員,指使其流竄至上海、杭州、廣州、西安、武漢、重慶等地,向多家銀行網點遞交上述虛假申請材料騙領信用卡。該團伙收到銀行核發(fā)的信用卡后,即通過銀行自助語音開卡服務激活信用卡,再利用作案專用POS機刷取卡內資金,后由顏某、韋某等人通過ATM機取現贓款。至案發(fā),該團伙共騙領銀行卡300余張,被盜刷資金達400余萬元。
偵查人員經過兩個月的悉心經營,循線追蹤,會同湖南、廣東警方在滬、粵、湘三地同步收網,抓獲匡某等24名犯罪嫌疑人,搗毀騙領信用卡窩點4處,繳獲作案用他人身份證1000余張、手機400余部、手機SIM卡2000余張、私刻公司印章200余枚,征信報告1000余份,一舉搗毀該有組織跨省實施騙領信用卡并盜刷的特大信用卡詐騙團伙。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近年來隨著網購、海淘、網絡支付方式日趨多元化,身份信息被竊取的風險幾率日趨加大。市民在使用互聯網交互平臺時,應留心查看該平臺是否具有專業(yè)資質,在必須上傳身份證信息時,可通過加注“僅用于某某事項”等字樣。
“公民信息泄露簡直防不勝防?!币恍┦忻癖硎?,如今除了個人泄露信息之外,更令他們擔心的是銀行、電信等服務機構乃至政府部門的信息外泄:“這樣的信息泄露是不可控的,而且是大規(guī)模的。”不少市民希望,公安部門應加強源頭打擊。一些市民還希望,在個人信息已經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容易被人利用的今天,有必要在立法上加強懲治力度。
對此上海市公安部門也表示,市民如在生活中或互聯網上發(fā)現有人買賣公民信息,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舉報。公安機關將嚴厲打擊泄露、竊取公民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保護公民的人身、財產權益。